中國傳統建筑派別,你GET了嗎?
發布時間:
2020-05-28
鑊耳屋是廣東嶺南傳統民居的代表,山墻形似鍋耳,常用青磚、石柱、石板做材料,防火又通風。外墻壁有花鳥圖案,十分可愛。
粵派建筑
鑊耳屋是廣東嶺南傳統民居的代表,山墻形似鍋耳,常用青磚、石柱、石板做材料,防火又通風。外墻壁有花鳥圖案,十分可愛。
閩派建筑
“閩”即福建。福建地區最流行的一種建筑就是“土樓”了。土樓是一種供聚族而居、能夠抵御山林野獸、強盜的民居建筑,也是世界獨一無二的大型民居形式。這是多次民族大遷徙之后的產物,也體現了當時儒家思想下大家族共同生活的理想。土樓的主要材料是沙質黏土、杉木、石料,建筑風格最顯著的特點就是中軸線對稱,順應山川走勢和風向,沿水流落成。土樓不只有圓形,也有方形、長方形等。
川派建筑
川派建筑流行于四川、云南、貴州等地,這些地區氣候潮濕、地面蛇蟲比較多,因此演化出一種特別的建筑風格——吊腳樓。吊腳樓以木柱為支撐,架上樓板,四壁用木板或竹排搭建,再涂上灰泥。樓上住人,通風干燥,樓下架空,飼養家禽或放置農具。吊腳樓形式多樣,有單吊式、雙吊式、四合水式等,根據不同的民族風俗,吊腳樓又發展出了苗族吊腳樓、傣族竹樓等。
皖派建筑
皖派是南方民居的代表之一,徽派建筑是皖派里頭最廣為人知的一支。徽派以青瓦、白墻的印象出名。民居、祠堂、牌坊被稱為徽派“三絕”,木雕、石雕、磚雕為徽派“三雕”。徽派喜愛“高墻深院”,以高深的天井為中心,四周有高墻圍護,可以防御盜賊,還能將雨水從四面屋頂流入天井,俗稱“四水歸堂”,有徽商“肥水不流外人田”的心理在其中。錯落有致的馬頭墻,可以有效阻隔火勢蔓延。
蘇派建筑
蘇派建筑流行于江浙一帶,多以南向為主,喜愛曲折、精致的風格,園林建筑就是極佳的代表。園林布局迂回律動,愛用山水,利用門樓亭臺的轉折,充滿著起伏舒緩的韻味。蘇派園林布局追求一個“藏”字,比起歐洲園林的開門見山,中國園林更喜歡藏而不露。這和江南文人墨客喜愛含蓄之情有很大關系。假山、水池、草木、門樓、窗宇、亭臺軒榭之間互相配合,達到“移步換景”的視覺效果。
京派建筑
四合院是京派建筑的一個典型。北京地區冬寒少雪,春旱多風沙,因此四合院的厚屋頂和包圍式的院落都是為了保溫防寒避風沙。四合院按南北軸線對稱布置房屋和院落,長輩、主人所居住的正房安排在中軸線上,晚輩在兩側的耳房和廂房。進門有影壁,從外面看不見院內活動。
宮殿是京派的另一個代表。中國宮殿是古代帝王所居的大型建筑組群,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建筑類型,宮殿建筑注重皇權的凸顯,各區域等級劃分明顯。故宮就像一個放大n倍的復雜版四合院,不過在禮制上復雜得多,有“前殿后寢”、“三朝五門”、“左祖右社”等講究,裝飾細節之豪華,代表著當時頂尖的建筑藝術水平。
晉派建筑
晉派包括了陜西、山西、甘肅寧夏及青海部分地區,其中以山西的建筑風格最為成熟。彩飾金裝、斗拱飛檐的喬家大院,是山西城市建筑的典型。有六個大院、三百多間房屋,磚雕、彩繪、木刻隨處可見,體現出晉商的穩重大氣。
西北地區分布最廣的晉派建筑,是西北黃土高原上的窯洞。人們利用足夠厚的黃土層,鑿洞而居,冬暖夏涼。窯洞拱頂式的構筑,符合力學原理,相當穩固。
上一頁